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_考研专业目录
2015-09-16 09:29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面向航天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培养从事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技术开发、工艺研究和生产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的基本要求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具备良好阅读、理解、撰写外文资料的能力。
3.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较强的理论基础,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为:
1.航天电子系统可靠性:航天电子产品测试与试验技术,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产品质量控制及评定、工艺过程中技术参数的测试、焊点成形仿真与可靠性数据分析、微电子组件可靠性分析。
2.电子工艺与微电子技术应用:包括结构工艺设计、热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防腐设计,PCB制作工艺,PCB可制造性设计,表面组装工艺,微组装工艺,整机装配与调试,以及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检测及缺陷分析、产品维护与生产组织。
3.现代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新型传感技术及其传感器、电量测量方法与仪器、仪器可靠性、传感器网络,以及信号处理设计和测试技术、图像传输与处理、天线理论与技术、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测试信号传输与加工处理技术研究等。
4.电子测控与通信技术:航天测控与数据传输、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号检测及信息处理技术等,涉及微波通信、移动通信、无线通信、天线、测量、遥控、遥感等专业领域。
三、学习年限和培养方式
(一)学习年限
学制2.5年,学习年限为2—4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实践和毕业论文(即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为1.5年。
(二)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除校内导师外,还将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航天院所、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开展联合培养。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参与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教学,为所指导的研究生创造条件进行学位论文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并协助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
1.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工程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注重基础理论、实际应用和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工程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或工程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完成必要的技术方案设计,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项目的管理与实施,相关文件的制定与审核等工作,并在所完成的工程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或研究报告、技术创新设计等)的工作。
2.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校内外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在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安排2~3门的专项实践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强学生应用技术基础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放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去完成,结合企业的生产、设计、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开展教学,教学方式可采取任务或项目驱动方式进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吸引企业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等工作,提高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强化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研专业目录
4.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可以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在人员比较集中的企业开设定制班,校企双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为保证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的学习和培养质量,其所在单位应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或工程设计工作。
5.建设一支适应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导师队伍,积极探索团队培养、集体会诊、个别指导、师生讨论等多种“双向互动”的研究生指导形式,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师资考核评价机制。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