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专业解读:微生物学专业_厦大考研网
2015-10-08 09:26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
一、专业介绍
微生物学专业是生物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1、研究方向
01海洋微生物学
02微生物生理生化
03微生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04微生物资源与生态
05应用微生物与发酵技术
06资源和环境微生物学
07海洋微生物学
08微生物生理生化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山东大学为例)
2、培养目标
硕士毕业生业务素质上,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用外语较熟练地参阅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能通过论文的发表阐明研究工作的进展及成果。
3、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厦大考研网
(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201 英语一
(3)629 细胞生物学
(4)839 生物化学(生)
(注:以上以山东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也有所不同)
4、相关专业
与微生物学相关的二级学科有: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
二、推荐院校
微生物学专业硕士全国较强的招生单位有:山东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三、微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微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机遇:学科发展,微生物产业将会进一步崛起,就业机会增多。
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以微生物基因组学为中心,以维护人类健康为首要任务的微生物学将在21世纪通过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融合实现新的发展,微生物产业将会进一步崛起,相应的为微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2)挑战:用人单位对此专业的人才要求条件普遍偏高,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生物科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好的科研、企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较高。随着社会对生物科学行业需求的增加,国家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尤其对这个专业的教学工作者有更高要求,科技的进步更新是很快的,教育工作者也存在更新的趋势,这对毕业求职者来说也是很好的机会,所以在学习期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就业方向
(1)生物学专业毕业生总体来说大多数是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制造业,特别是在食品工业、饮料生产、药品制造、洗涤清洁剂制造和肥料、植物保护材料制造业工作。
(2)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就业倾向也不一样,微生物专业的研究方向多,所以微生物专业就业的方向也不少,比如发酵技术、菌种改造等等。可以在企业的实验室工作,也可以做微生物产品的服务,还可以去某些研究所,高等院校。
(3)具体就业机会:农业科学家、生物研究员、生物化学家、生物摄影师、生物统计学家、植物学家、学院教授/研究员、消费品研究员、生态学家、教育节目制作人、昆虫学家、环境教育人士、环境影响专家 、水产业生物学家、基因顾问、园艺学家、工业卫生学家、保险索赔代表、海洋生物学家、医药技术员、医学插图画家、微生物学家、博物馆馆长、核能医药技师 、公园博物学家、医药研究员等。
五、专家建议
对于学微生物方向的,可以去一些生物制药厂和做疫苗的公司,现在社会上外资和医院附属的制药厂比较多,做疫苗的公司也不少,所以可以在这些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六、课程设置(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
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
2.位基础课:微生物学理论与应用 、高级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
3.学位专业课: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药物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 、发酵工程、微生物生态学 、环境微生物学 、生物安全管理
七、拟报专业全国较强招生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