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三:物质世界和实践_中山大学考研
2016-09-29 15:50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文都教育
方法和技巧掌握得再高明,说到底还是要回到实实在在的知识点上来,从今天开始,我们会把考研政治每章节的基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呈现给大家,便于各位便捷高效的复习。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地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根据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根据对世界状态即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方法论。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指事物和现象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显著运动和不显著运动。不显著运动叫做静止。中山大学考研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割的。
4.实践的本质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直接现实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形式。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具体内容有: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只有一个本原;其二,这个本原就是物质;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很多人都把考上研究生作为改变人生轨迹的一大机会,而我们知道,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把该做的做到极致,机会就会垂青于你。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