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重庆新东方学校>大学考试>考研>正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热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_厦门大学考研论坛

2017-06-12 14:44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

多年以前,人们对于专硕这个名词还是很陌生的。我国1990年从国外引进专业硕士教育并试办专业学位教育,直到2009年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10%左右。

2009年教育部扩招决定出台后,专硕的报考自此之后就一直持走俏的趋势。至2015年,短短六年,专硕的报名人数已经占据到研究生总数的44%,即将形成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各占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到2020年,专业型研究生比重预计将达到研究生总招生量的70%上下。

专硕之所以走红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适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进入了调整和转型期,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在经济、管理、工程、建筑、医学、法律、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硕士,正好顺应了时代要求,满足了社会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对研究生教育层次、教育类型需求的多元化。研究生教育被区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包括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在社会形势的号召下,高校纷纷跟进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大幅扩招专业型硕士。

与学生更加息息相关的是:专硕的最初定位——面向市场培养专业型人才,为每年都要面对“就业难”的学子带来了转机,所以专硕能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

但问题是专硕是否能受得起千万学子的热切期盼?专硕的培养方式能否交给就业市场一份满意的答卷?厦门大学考研论坛

虽然专硕在招生人数上已初现优势,我们也力求摆脱专硕的尴尬局面。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专硕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这种不成熟不仅仅是指专硕在成长时间上比不上学硕,更重要的是高校对专硕的培养态度很令人担忧。

日本和美国有很多学者既是高校的名师,又是企业的高管和智囊,早已形成了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但国内在这方面环境还很不成熟。受高等教育培养传统的影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依旧以“培养学术大师”为目标,很多高校对于专硕的培养其实并未加以重视。从高校引进人才上看,多年过去了,中国高校人才引进呈现“马太效应”:引进的学术型人才较多,应用型人才不够,两者之间严重不对等。据《中国教育报》载,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北大学、三峡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引进人才参考指标多以个人资历、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为主要引进依据。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各高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以科研人才居多,缺少教学实践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则很少由应用型人才担任。

当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时,有的高校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教学实行同一个课表、同一个导师、同一个培养计划;往往学术导师换个名称就成了专业硕士导师。不少专业硕导还是根据过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和方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的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只有学术指导教师,没有实践性指导教师;还有的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对实践应用性环节重视不够,实习时间安排较短,不能充分体现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师资配置不到位可以说是专硕培养最大的障碍之一。

与此同时,在专业硕士教育扩招和推广过程中,基本是按照上级指令和下达的硬性指标,以“一刀切”的方式,要求高校每年按照要求完成专业硕士招生计划,同时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完成专业硕士的扩招任务。这种行政指令方式虽然有利于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推广和发展,但对各地、特别是各校的条件、优势与特点等方面顾及不够,容易形成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培养模式。未来的专硕虽然在人数上会占据绝对优势,但会不会遭遇和当年大学扩招一样的困局,这都是一个未知数。

专硕走到今天,从一些方面来说固然是可喜的,但如果社会和高校的整体培养态度不及时更正,未来它或将只会成为可悲的“鸡肋”。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课程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在线咨询
 课程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