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先生带研究生的“五不五要”_考研英语国家线
2017-09-06 10:10
来源:南方周末上海师大哲学系教授李申
作者:
任继愈先生 (郭政云/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17日《南方周末》)
任继愈先生是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的学者,他带的学生,也基本上都是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的学生。他自己青年时代也是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的研究生。因此,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的研究生该学些什么,这个领域里的研究生导师又该如何带学生,他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我曾是他带的第一批研究生中的一员,硕士毕业后又跟他读博士,经历了他带研究生的全过程。愿将自己的一点记忆和大家分享,“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不考外语,要熟练应用古汉语考研英语国家线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成了任继愈先生的学生。而我之所以选择报考他的研究生,基本原因就是他不要求考外语。我知道自己外语程度不好,又多少懂点古汉语。然而他的主张最终未被通过。我报了名以后,又接到通知,还要考试外语。
硕士生入学考试,我的外语通过了。博士生入学考试,外语也通过了。博士学位要求两门外语,也通过了。自然,都很勉强。不过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提拔副研,要考试两门外语,我也通过了。然而学习期间,我一直为外语苦恼。总觉得我这个专业,花许多力气学外语,就像穷人买冰箱,不仅无用,还要养着。但是我到底没把两门外语“养活”。现在,除二外英语偶尔还能蹦出几个单词,作为第一外语的俄语则已经完全“叶落归根”,还给俄语老师了。我想,如果能像任继愈先生主张的那样,不让我们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学那么多外语,把学外语的时间用来阅读更多的元典,该多好。
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史”,古汉语必须学好。入学考试的古汉语试题,主要是今译古文。入学以后,我们又测试古汉语。试题只有一道:今译一篇古文,没有语法之类。那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要求我们能熟练应用,不必懂很多语言知识。
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提拔正副研究员,要测试外语。照顾我们这些学中国文化专业的,可用古汉语代替二外。我当时赌气,坚持考二外英语。而我的一些考古汉语的朋友,一个都没有通过。后来我见到修语言学的朋友,他说:“那题是我出的,你们还能及格?”我庆幸自己没有撞到朋友的枪口上,可也不知道当事者为什么让语言学家来为难我们。
二、不试怪题,要测出学生水平
我报考的专业是“中国哲学史”。初试时没有可能品味试题。复试时新增的“中国历史”试题,印象颇深。题只有一道:“讲讲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考生们议论纷纷,以为这道题可以做一辈子。我当时偷懒,认为既然是个无底洞,也不必沉得太深,中午时我就交卷了。有的考生一直做到晚上。
入学以后,有一次研究生院开会。教务长岑明同志在会上说,今年的研究生试题,宗教研究所出的最好。没有偏题怪题,能够测出应试者的水平。懂得多的能充分展示才能,懂得少的也不会一无所知。回忆中国哲学史初试的题目,确实如此。
这些年来,自己也忝居导师之列了,也见了不少试卷。偏题、怪题总是难免。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入学考试,怀念我的导师任继愈先生。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