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考研过来人的备考经验及建议_考研国家分数线
2018-07-23 11:16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
基本情况介绍:
高考的失败让我进入大学时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再加上大学里自由宽松的氛围,更是助长了我颓废的苗头,头两年多基本上就在游戏中度过了,成绩一塌糊涂。
直到大三过半,周围充耳都是工作、考研、出国的谈论,我才突然意识到形势的严峻,短暂惊慌迷茫后,我逐渐理清头绪,毅然加入了考研大军。
摒弃随波逐流,我摸索出一套复习时间管理方法,在基础很差的情况下科学高效地复习,最终以415的高分顺利通过了考研。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考研人每天都是相同的24小时,因此在漫长的考研路上,怎样科学合理地统筹时间,利用好每一天,保持高效的复习状态,是决定考研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考研复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复习课程多,时间跨度长,因此,考研复习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我大致进行了三轮复习,进度分为起步、强化和冲刺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6月底
(1) 搜集资料
大三下学期开始,也就是春节之后的那个学期,就要开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同学、朋友)了解自己想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的信息:主要包括院校的综合实力,可以通过“985”“211”进行一定程度的衡量;还有学校的硬件、待遇,包括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奖学金比例、学费、奖助学金标准;学科实力,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没有博士点,院士、“长江学者”的数量;导师的情况,包括导师的职称、是否是博导、导师的研究方向、论著等;考试难度,主要就是分数线、报录比、指定书目等。
要结合搜集的信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考研成败的抉择,因为方向比行动更重要。一定要把这个过程放慢,舍得在这方面多花时间。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能盲目求高,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我自身而言,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同学了解到中南大学实力较为雄厚,奖学金比例比较高,并且材料专业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仅材料学院就有5名院士,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南大学是自主划线学校中历年英语线相对较低的学校,这对英语成绩不好的考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
另外,所考专业课金属塑性加工原理对于我来说也不陌生。此外,中南大学在长沙,离家也较近,经过综合分析,我最终决定报考中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需要强调的是,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要再中途改变,这一点一定要切记,常变则心不专。我身边就有很多同学由于一直换目标而没考上。考研国家分数线
(2) 第一轮复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英语和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两科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复习宜早不宜迟。一开始就复习太多,学习也会有点吃不消,以后的路还很长,注意保存后劲,这一点要谨记,切不要一开始就全力扑上去,战线拉得太长是兵家大忌。
须知,备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细水长流,张弛有度才能走向成功。
第一轮的复习首先说来是个适应性训练的过程,要培养长时间在自习室看书学习的能力。这对我这类已经两年多没有长期自习过的人而言,那段时间简直是一种煎熬。
开始的时候我很不适应,经常会不想去自习,即使去了自习室也很难看进书,这时我就经常给自己心理暗示,暗示自己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大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开始慢慢地注意调整和克制,逐渐地适应了,直至后来成了一种习惯。
其实,在复习伊始,强度不一定要很高,要学会去接受前期的不适应,保持好的心态,慢慢调整。可以试着今天4个小时,第二天6个小时,适量增加,慢慢习惯。我当时自习的时侯不带手机,要不老是克制不住玩手机,还有一些不必要的叨扰。
在自习的过程中,只要自己静下心来,学进去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段时间一定要坚持,不能放任自己。就这样循序渐进,慢慢适应,如果有时实在坐不住,就出去在外面转个5到10分钟,头脑里回顾一下刚才复习的内容。还可以试着边听一些轻音乐,边学习,缓解自己焦躁的情绪。
这段时间的复习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打牢基础。英语以单词、语法、句法和长难句为主。
首先,单词是基础,因为单词关系到阅读理解、翻译、作文等。必须夯实基础,不然整个英语复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单词的复习一定要从整个复习的开始坚持到考研前,可以把单词分成小块,每天看一块内容,一直循环。把认识的,看了翻译想起来的,完全不认识的分类标记出来,认识的单词直接划掉。也可以使用迈西软件工具来记,里面的记忆曲线十分不错,反复循环记忆,省得拿笔记本抄一大本了,看着头疼。
其次,还要注重语法和长难句的学习,尤其是虚拟语气等语法知识点,对于长难句,要学会断句,分析句子结构。这时期的数学复习主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要以课本为主,加上配套的课本复习资料,注意理清整个数学的框架,掌握每个基本知识点,应该把课本例题仔细地过一遍,至于课后习题没必要每题都做,可以选择性地做一些,尤其是那些掌握得不是很扎实的章节的习题。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