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政治:马原内容分析与复习技巧(肖秀荣)_考研科目
2018-07-23 11:21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
【复习方法】
做马原分析题,头脑中必须有一个哲学框架。
最怕的就是到考场上,看完材料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连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中的哪一快都搞不清楚。
或者是明明看到材料应该是讲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是这一块有哪些原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框架没有建立起来,头绪没有整理清楚。
我建议同学们自己画一个框架图,或者直接参考我在《知识点提要》中给出的12页哲学逻辑图,把过去10年的马原分析题认真研究之后,标出各个原理所在的位置,你会发现很多原理都是重复在考的,在复习框架图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些原理的应用。
比如说关于认识与实践,在《提要》逻辑图的第7页,需要掌握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2013年),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点,其中①②③在16年考查,④在13年考查,①在08年考查,①③在01年考查),认识的本质(2013年)。
同时,还要关联到其他一些知识点,比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见《提要》逻辑图第8页),需要把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2013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2012年)。
再进一步扩展,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那么又涉及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002年,《提要》逻辑图第3页)。
实际上,在真题的标准答案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把这些知识点串在一起的情况,比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按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这些也是同学们要通过研究真题,从真题的标准答案中学习的。
把这种常见的“套话”记住,在结合材料组织语言的时候就不怕没有素材可用,可以让回答更加“丰满”。
在做题练习的过程中,我也建议同学们可以把相对抽象的哲学原理用简单易懂的一些同义词或者短语来替代,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比如说“举一反三”就是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正视问题的存在”可以用矛盾普遍性来解释。
提问中同时问到两个方面/属性/特点的时候,可以考虑用对立统一;涉及到两个相反的事物(比如成功/失败、真理/谬误、好事/坏事等),可以考虑用矛盾转化。
【审题技巧】
马原分析题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不要怕浪费时间,如果原理找不准,写的再多再好也没用。
如果点踩到了,自己围绕知识点再加一些“套话”(比如前面提到的,要按规律办事,采取科学的方法,勇于创新等),10分就可以拿到7、8分。
下面我先给大家分析一下马原分析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
一种是隐晦的问法,比如2010年梅兰芳这道题的提问:(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这类提问难度较大,需要自己完成整个分析过程。
还有一种是限定性的问法,比如2006年34题第一问: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2009年34题第一问: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这种提问方式明确告诉了考生要从某个角度分析,难度略低,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种限定,每年考试都有考生忽略了这种限定,丢分是非常可惜的。
下面我将主要讲解第一类难度较高的提问如何从审题来分析所考原理。
(篇幅所限,具体题目材料可参考《讲真题》。)
一、提问中的提示
1.真题一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考研科目
这道题考察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很多考生对这个考点比较陌生,很容易找偏方向。
但是如果审题仔细,此题第二问中实际上已经点出了第一问要回答的考点,抓住这种明确的提示就大幅降低了第一问的难度。
2.真题二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这道题的第三问实际上已经点出了第一问就是在问为什么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难免发生错误,当然第一问即使没有提示也是比较好答的,但是也不排除有同学考虑使用矛盾普遍性来回答。
3.类似技巧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分析题里,比如2015年毛中特分析题
(1)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应坚持“让大猫小猫都有路走”?
(2)如何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道题如果审题不仔细,可能会漏过非公经济的重要提示(材料全文700字中只出现了一次“非公”的字眼),但是如果知道第二问这个问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在提示第一问的范围,答题方向就比较明确。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