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下面几招教你搞定专业课复习书目_考研参考书
2018-07-23 11:22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
最近,小编听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如何找专业课书本的,其实,有些学校的设置比较“奇怪”,他们从不公开公布参考书目,所有的一切只能靠考研er们自己努力去探索。还好,小编与你们同在,马上告诉你寻找专业课参考书目的原则、渠道和推荐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策略战,很多事情如果自己不去提前准备的话其实是没有人去帮你的,考研之路是孤独的,从始至终你都要学会协调如何能够将复习完美的融合进自己的生活,期间你还要可能面临不断的刷各种副本的情况出现,这没办法,毕竟大部分准备考研的都是在校生,客观条件不允许。
关于参考书,如果是那种有着坚定目标的同学们,早做准备是最好不过了。专业课的参考书,到底应该如何寻找呢?有的学校会在招生简章里写明,但是有的书却又找不到。比如北京大学59个招生院所无一指定参考书;清华大学的招生院所、专业方向也大多不指定参考书目;再如人大、北师大、复旦、厦大……各院系,不指定参考书的所在多有。而且,现在不指定参考书的院系专业越来越多。
考研是一门应试考察,如果找到专业课出题的源头参考书,自然事半功倍,胜券在握了。对于跨专业考生而言,尤其如此。这个时候真的是需要大家各显神通了。但是,不指定参考书,不意味着没有参考书。而找到这些“秘而不宣”的参考书,其实很简单。下面告诉大家可供参考的几个规则:考研参考书
●找书原则
1. 相信经典的力量
经典教材是对本学科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提出本学科的“真问题”,引导你去追问,去思考。经典教材可以“读厚”,因为有容乃大;也可以“读薄”,因为含英咀华、去粗取精。就经典教材的选择而言,任何学科或专业中经过时间淘洗、实践筛选后剩下的所谓经典教材为数并不多(注意,是教材,不是原典),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2. 选教材别抱门户之见
有些在选择经典教材时,千万不要以派别定亲疏。比如,经常有同学会问: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书要不要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书要不要看?或者人大老师的书或论文要不要看?清华老师的书或论文要不要看?当然要看。仅就人文社科领域而言,中国各个大学之间并未形成观点、立场明确的“学派”,根本无需考虑流派的区别!尽情去看就好!
3. 导师“导”你的考研
就目标院校的导师研究方向而言,各个导师往往有自己的关注方向和研究领域,这些关注点有可能就是当年的出题点。
老师每年都会有各种演讲、研讨会,这些发言和会议的主题就成为每年考生寻寻觅觅的蛛丝马迹,有可能透露出当年考题的热点,这一点似乎屡试不爽。另外,目标院校导师近几年出版的书籍、发表的论文等,都需要适当关注。
4. 真题会说话
不指定参考书,那真题便是终极的参照!如果说,经典教材和导师写的书,是一纵一横的经纬网,那真题便是数据分析里的热力图,它会告诉你到底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牢牢记住的,哪些领域是从未被关注过的不毛之地。
但不建议主张大水漫灌式地看书,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考查的范围和深度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对书目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历年真题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有的放矢,把时间花在真正能帮你产生分数的地方。
5. 善用方法找前辈
其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考上的师兄师姐取经。每年学校都会公布录取名单,拿着这些名单,想办法联系到他们,要资料,求经验,说几句好话,什么资料信息都要出来了!
但给大家一个建议,在问“前辈”之前先要有自己的思考,最忌讳这类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师兄(师姐),我该怎么复习?
6. 热点别陷得太深
相对经典教材而言,专业期刊时效性较高。对学科热点、社会热点保持关注,即使对初试没有直接的帮助,在复试中也有可能考查到。到底要看哪几本?
对于本专业学生,这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但对跨专业考生则是旱鸭子下水,无所适从。建议考生一定要多看看前辈的经验贴子,多跟本专业考研的同学交流,多找几个研友问一下。对学科热点、社会热点保持关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期刊、杂志、论文是个无底洞,目的仅在于开阔学科视野,千万不要陷得太深。
7. 别被网上书单唬住
正是有许多学校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网上便流传着形形色色的书单,问书目、晒书单也成为这些院系的考生一年年薪火相传的一个传统。这些书单既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当这个书单过于庞大时,会给后来者以高山仰止、唯有叹息的沮丧感和挫败感。
8. 不指定参考书目,出题必然开放
题目开放的好处是不拘束、可拓展、有充分的缓冲或转换空间。举一道题目为例。北大传播学考卷中,有一道题要求分析“鸟叔之风靡全球”。这是一个很好的考查时事热点与专业理论结合的题目,有许多角度可供分析,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但要想把问题说透,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带上传播学的眼镜,以学科视角来审视分析。既紧贴社会关注,又有理论延展的空间,这样的题目,参考书自然不会给你答案。
9. 思考远远比阅读更重要
参考书,不是灵丹妙药;知识点,只是组织答案的材料;通过阅读和思考,形成学科思维、开拓学科视野,并借以更深入的理解自己和社会,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功夫在书外”,建议清晰学校的考查范围和深度,然后努力让自己掌握的知识面超过考查面,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深度超过学校考查的深度。
10. 更重要的是怎么思考
如果一定要有所建议,建议要有问题意识,拒绝似是而非。每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学科问题,某个理论你是否真的懂了?对某门学科热点问题你是否有真正了解并理解?对学科知识脉络、流派谱系是否真的捋清楚了?
真正理解问题才是根本,方法上可以“不择手段”。很多同学对许多知识其实是似懂非懂的,而这是考研的大忌。上文所说,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出题往往灵活,不会干巴巴考你背诵,而是通过各种比较、各种案例来考查你对问题的理解,似懂非懂的同学往往会左支右绌,现了原形。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