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重庆新东方学校>大学考试>考研>正文

2020考研313世界史资料:吠陀时代_英语

2019-05-06 12:12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

(一)主要知识点

1、印度河流域文明衰亡以后,古印度历史进入了“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这一时期有丰富的传说材料,收集在被称为“吠陀”的文献中。

2、“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指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是包括大量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吠陀文献分为四部,即反映“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900年)的《梨俱吠陀》和反映“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的《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此外,反映后期吠陀时代的还有解释吠陀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3、雅利安人是印欧人的一支,他们称印度当地的居民为“达萨”(达休)人。

4、早期吠陀时代,军事首领“罗阇”、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共同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索。

5、早期吠陀时代末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等级分化现象,《梨俱吠陀》中提到了婆罗门、罗阇尼亚、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6、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等级制度的泛称,它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产生的阇提制度。在西方通常称其为喀斯特制度。

7、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正式形成。

8、婆罗门教在后期吠陀时代发展成型,湿婆、毗湿奴和梵天是婆罗门教最主要的神灵。

(二)名词解释

1、《梨俱吠陀》:古印度四部吠陀文献之首,编撰于公元前12—前9世纪,其中某些部分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吠陀”的本义是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全书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内容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晚期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其中记录雅利安人战争、部落组织和等级划分等内容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也被称作早期吠陀时代。

2、《奥义书》: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前600年)出现的用来解释吠陀的一种文献,其中包含了对整个宇宙和人生所作的宗教哲学解释。其主要观念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和泛神论思想。在较早的《奥义书》中就开始出现了“梵我一致”的哲学问题以及“业”和造业轮回的概念。《奥义书》的出现是对吠陀文献解释发展的结果,为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古印度思想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罗阇: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部落军事首领的名称,与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共同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素。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战争频繁地发生,其权势有所加强,财富也比之前增多,职位往往可以父子相袭,从而演变成为世袭君主,罗阇也成为王的称呼。

4、瓦尔那制度: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瓦尔那有‘‘颜色”和“品质”的意思,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该制度下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不同的权利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下个人社会地位由家庭出身决定,不同瓦尔那的人世代从事规定职业,不能随意改变,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该制度显然是保护新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5、婆罗门教:古代印度宗教,大约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以“吠陀”为经典,在《奥义书》中体现其基本观念。该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主张整个物质世界是一种幻想,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成为梵的世界精神或轮回,同时提出“梵我一致”和造业轮回的思想。。该教的产生与王权兴起密切相伴,鲜明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在列国时代随着耆那教和佛教的传播,一度较前有所衰落。经过公元8—9世纪的改革最终形成印度教。

(三)简答题:

1、简述瓦尔那制度的起源及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起源:瓦尔那制度萌芽可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最初新来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将自己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将当地居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又发生了平民和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贵族称为罗阇尼亚,从事祭司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部落中平民和氏族贵族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划分,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雏形。英语

主要内容:同名词解释。

2、简述婆罗门教教义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婆罗门教崇拜的三个主神是梵天(生主)、湿婆和毗湿奴;这时的神已经不再简单地是早期吠陀时代所赋予的自然力的化身,而是更多地被赋予社会功能和抽象的性质。

(2)婆罗门教最高信神是“梵”,“梵”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和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由“梵”所创造,而且只有“梵”是实,其余一切都是虚幻的。

(3)婆罗门教认为由于人在世上造了“业”,所以死后灵魂不能归于“梵”,而是转世投生为不同生物,这要由人所造的业之善恶程度来定,只有悟到这个道理,达到“梵我一致”,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这种造业轮回的说法起到了为种姓制度辩护的作用,为高种姓的特权和低种姓的苦难找到了理论的解释。

(4)婆罗门教将“吠陀”视为经典,还拥有烦琐的宗教和祭祀形式,同时强调人对自身和世界的反省以及个人的修行。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课程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在线咨询
 课程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