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重庆新东方学校>大学考试>考研>正文

2020考研313世界史资料:16世纪的欧洲_华南理工大学考研

2019-05-28 16:01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作者:

313世界近现代史知识:16世纪的欧洲

一、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一)主要知识点

1、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2、被称作文艺复兴的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之父”的是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

3、被称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三大杰作”的是《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审判》、《雅典学院》,作者分别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二)名词解释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塞万提斯

1、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实际上这场运动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运动中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成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主流思潮,它是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其特点是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潜力,反对消极的人生态度;在文学艺术上表达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重视科学经验;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基督教禁锢人性;主张乐观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主义,有一种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就是在人文主义人生观的指引下开拓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

(三)简答题

文艺复兴为什么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这是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前提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反封建斗争。第二,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众多的人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要条件。人文主义者从古代典籍中发现了肯定现实生活和肯定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文艺复兴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恢复了人的地位和尊严,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1)人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

(2)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华南理工大学考研

(3)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以及文学著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的无价瑰宝。

(4)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奠定了基础。它打破了经院哲学的一统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学说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

二、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一)主要知识点

1、1500年左右,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成了普遍的交换手段。

2、15、16世纪,葡萄牙在大西洋和非洲西海岸扩张,并越过非洲南端向亚洲扩张,在非洲和亚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商业据点,形成了葡萄牙在东方的商业殖民帝国。16世纪初,葡萄牙还入侵美洲,把巴西变成自己的领地。

3、1494年和1529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签订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和《萨拉哥撒条约》。根据这个条约,西班牙得到了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大陆、西印度群岛、菲律宾群岛的殖民权力。

(二)名词解释

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1、地理大发现:西方对15—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另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探察当时欧洲人不曾到过的海域和陆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其中,达·伽马开辟了绕过非洲通往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横渡大西洋通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地理大发现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

2、好望角:非洲大陆最西南端石质岬角,扼大西洋与印度洋间航运的要冲。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从大鱼河口探险返航途中发现岬角,因多风暴而取名为暴风角。后因经此可通印度和东南亚,获得稀珍货物,从此可通向富庶的东方,改称好望角。苏伊士运河通航前的300多年里,为欧、亚间航船必经之地,形成好望角航线,西方国家称之为海上生命线。今仍是世界交通和战略要地之一。

3、教皇子午线:1494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出面调解,并于1493年5月4日作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根据这条分界线,大体上美洲及太平洋各岛属西半部,归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属东半部,归葡萄牙。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同意的分界线,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三)简答题

1、简述地理大发现的背景、现实条件和历史影响。

答案要点: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1)首先是经济动因。第一,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欧洲人特别要求进行空间扩张,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为空间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二,传统商路垄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垄断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商路,欧洲商人渴望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第三,“寻金热”的出现。16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达,货币作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渐趋成为财富的象征,而黄金是货币的最好载体,于是“寻金热”弥漫欧洲。加之《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的描述,使得欧洲各国的君主、贵族、僧侣和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都渴望到遍地黄金的东方攫取金银财宝。

(2)其次是精神动因。传播基督教福音,宣扬自己文化的普世价值,对付穆斯林世界,是促成欧洲人完成地理大发现的精神动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念所蕴含的为创造现实幸福而努力奋斗、发挥人的潜能的精神,也为航海探险事业提供了思想支撑。

(3)此外,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专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缘优势等,也使地理大发现的发生具有了客观的、有利的条件。

地理大发现的条件:第一,航海技术的改进和地理知识的增长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的西传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海上武器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使西欧人日益获得征服神秘海洋的信心与手段。第三,银行业、信贷业的发展以及股份公司的出现给西欧商业带来了活力。加强了西欧向海外商业探险以及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力量。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走在了海上探险活动的最前列。并支持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海上探险活动。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2、简述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的背景。

答案要点:西、葡两国成为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开创者是与两国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的独特性紧密相连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西、葡两国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是欧洲通往非洲和大西洋的前哨,半岛三面环海,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因而历史上两国较早形成了面向海洋、向外扩张的航海传统。

(2)两国在8—13世纪曾被阿拉伯人征服,阿拉伯人的统治带来了中东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农业,包括在欧洲已经消失了的古代希腊文化,这使得半岛先于西欧其他地区开始了中世纪的文化与社会复苏。14世纪,半岛在地理学、航海与造船术以及殖民方法等方面都在欧洲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

(3)中世纪后期,半岛驱逐穆斯林的“再征服运动”不仅使西、葡两国在欧洲最早形成了统一王权和民族国家,还使两国形成了富于个人冒险、奋斗、宗教狂热的民族性格。反对伊斯兰教的感情和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更加坚定了他们弘扬基督教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求东方新航路的一种精神动力。

三、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一)主要知识点

1、比利时医生维萨里(1514—1564)是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2、17世纪初西班牙神学家赛维塔斯第一次发现了心肺之间的血液循环。1628年,英国人哈维创造了比较完善的血液循环理论。

3、1600年,吉尔伯特(1540—1603)发表了论磁体的巨著。

4、雷文胡克(1632—1723)发现了精细胞,又发现了原生动物,即单细胞有机体。

(二)名词解释

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哈维;布鲁诺;弗朗西斯·培根;笛卡儿

四、宗教改革

(一)主要知识点

1、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灵魂救赎”。

2、16世纪,宗教改革首先爆发于德国,随后席卷西欧。

3、马丁·路德的著作有《九十五条论纲》、《最神圣的圣餐论》、《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基督教的自由》、《教会被囚于巴比伦》等。

4、在闵采尔的宣传与鼓动下,德国在1524—1525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其顶点是闵采尔直接领导的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

5、1546年爆发了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条约》,规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派得到了正式承认,但主要限于德国北部,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

6、瑞士宗教改革的两位领袖是慈温利和加尔文。加尔文教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派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7、在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为了没收修道院的地产以解决财政困难修道院制度,亨利八世废除了修道院制度,这项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8、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在位期间恢复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上下级关系,并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9、伊丽莎白在位期间,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并且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会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

10、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中,1534年成立的耶稣会起了重大作用,耶稣会的创始人是西班牙贵族军官伊格纳修·罗耀拉。

(二)名词解释

马丁·路德;闵采尔;慈温利;加尔文

1、宗教改革: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以宗教改革为内容的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1520年,路德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敦促教廷和教会恢复使徒时代的廉洁和简朴。此后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欧洲展开。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人的中介作用,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因信即可称义,教徒能够与上帝直接相通相遇;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宗教改革之后,西欧北欧各国的世俗君主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并把各国教会制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各种民族语言的《圣经》也相继出版。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会,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道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2、“至尊法”: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的宗教领导地位,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导地位。“至尊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课程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在线咨询
 课程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