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介绍:华中科技大学
2015-03-16 12:20
来源:
作者: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湖北
性质类别:理华中科技大学工类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 430074
联系电话: 027-87542228
电子邮箱: stud201@hust.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hust.edu.cn
招生网址: http://zsb.hust.edu.cn
就业网址: http://www.hust.edu.cn/Employment.html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2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4人(含双聘院士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高级人才。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华中科技大学,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
哲学系
中文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学系
法学院
基础医学院
药学院
医药卫生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法医学系
护理学系
计划生育研究所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第三临床学院
大学生艺术团
教育科学研究院
历史研究所
国学研究院
体育部
网络与计算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工程实训中心
国际教育学院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华中理工大学,原直属国家教育部。前身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3年创建的华中工学院。
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3年5月,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华中科技大学土动工;
1953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校园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6年,整体实力有较大提高,6个系、20个本科专业、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年至1976年,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期间,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原华中工学院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等办学思路提出。
期间,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创办了系统工程、生物力学、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专业;设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
大胆突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顶住压力,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1980年,成立哲学研究所;
1981年,成立经济学研究所
1981年,成立社会学研究所;
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
198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
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
1982年初,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讨论,将建校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归纳成8个字:“团结、求实、严谨、进取”,并作为华中工学院的校风;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84年,领导班子换届,黄树槐任校长;
1985年,开设少年班,至2000年停办时共培养了约500名少年大学生;
1986年,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原华中理工大学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流动站,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达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4年,第一个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对直属高校的校园、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大检查,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特别奖,是获得特别奖的唯一高校;
1994年,率先在全国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举办人文讲座;
1995年,实行学分制;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
1996年和1997年,党政领导班子相继换届;
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行榜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行榜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行榜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同一个国家有两所大学获此奖项,除美国外,只有中国。);
2000年,与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原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
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原同济医科大学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
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工艺学堂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前身为清末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工艺学堂”。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
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于1981年得以复建;
1997年,获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
2000年,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建校纪念日
合校时经各方协商,华中科技大学的建校纪念日定为全国院系调整开始的1952年10月8日,并未溯源至前身的1898年或1907年。
院士、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 朱中梁 程时杰 罗 俊 熊有伦
沈其震 吴孟超 吴 旻 郑晓静 叶朝辉
梁伯强 童第周 贝时璋 沈韫芬 裘法祖
姚建铨 沈绪榜 孙汉董 葛昌纯 刘以训
杨 简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 济 樊明武 潘 垣 张勇传 李培根
叶声华 岑可法 姚绍福 郭孔辉 谭建荣
陆道培 侯云德 周宏灏 段正澄 杨宝峰
罗锡文 崔 昆 张涤生
赵梓森 吴中如 方秦汉 王正国 刘广润
朱建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贝时璋、童第周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 刚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周 济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蒋向前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一兵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
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武忠弼
欧洲自然与社会科学院院士:余 翔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周 济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程时杰、朱建刚、吴青华、杨庆、汪立宏、章君山、吴大鹏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仲冬平、王中林、方忠、王楠林、陈刚、任志锋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蒋向前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士(ASME Fellow):孙剑桥、陈 刚、刘 胜、Kai H. Luo、Pei Zhong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士(RSA Fellow):蒋向前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Fellow):骆清铭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王中林、贺熹、仲冬平
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通讯会士(AIAA Associate Fellow):鲁红兵
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IAA Corresponding Member):吴伟仁
专业介绍 | ||||
专业类型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医学类 | 预防医学 | 本科 | 临床医学 | 本科 |
医学影像学 | 本科 | 中医学 | 本科 | |
法医学 | 本科 | 护理学 | 本科 | |
药学 | 本科 | 医学检验 | 本科 | |
口腔医学 | 本科 | 中药学 | 本科 |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本科 | |||
历史学类 | 历史学 | 本科 | ||
哲学类 | 哲学 | 本科 | ||
工学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工业设计 | 本科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本科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本科 | |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通信工程 | 本科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
软件工程 | 本科 | 建筑学 | 本科 | |
城市规划 | 本科 | 土木工程 | 本科 |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本科 | 给水排水工程 | 本科 | |
水利水电工程 | 本科 | 环境工程 | 本科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本科 | 交通运输 | 本科 | |
交通工程 | 本科 | 轮机工程 | 本科 |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本科 | 工程力学 | 本科 | |
生物医学工程 | 本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本科 | 自动化 | 本科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本科 | |
数字媒体技术 | 本科 | 光电信息工程 | 本科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景观学 | 本科 | |
电子封装技术 | 本科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本科 | |
功能材料 | 本科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
物联网工程 | 本科 |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 本科 | |
生物制药 | 本科 | |||
教育学类 | 教育学 | 本科 | 教育技术学 | 本科 |
体育教育 | 本科 | 运动训练 | 本科 | |
文学类 | 汉语言文学 | 本科 | 汉语言 | 本科 |
对外汉语 | 本科 | 新闻学 | 本科 | |
广播电视新闻学 | 本科 | 音乐学 | 本科 | |
音乐表演 | 本科 | 美术学 | 本科 | |
舞蹈学 | 本科 | 戏剧影视文学 | 本科 | |
英语 | 本科 | 俄语 | 本科 | |
日语 | 本科 | 传播学 | 本科 | |
广告学 | 本科 | 德语 | 本科 | |
翻译 | 本科 | |||
法学类 | 法学 | 本科 | 社会学 | 本科 |
社会工作 | 本科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本科 | |
国际政治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本科 | |
理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本科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本科 |
应用物理学 | 本科 | 化学 | 本科 | |
应用化学 | 本科 | 地理科学 | 本科 | |
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 | 本科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
光信息与技术 | 本科 | 信息安全 | 本科 | |
心理学 | 本科 | 统计学 | 本科 | |
生物科学 | 本科 | 生物技术 | 本科 | |
生物信息学 | 本科 | 生物信息技术 | 本科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本科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
管理学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本科 | 工程管理 | 本科 |
工商管理 | 本科 | 市场营销 | 本科 | |
财务管理 | 本科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
旅游管理 | 本科 | 电子商务 | 本科 | |
公共事业管理 | 本科 | 工业工程 | 本科 | |
会计学 | 本科 | 物流管理 | 本科 | |
国际商务 | 本科 |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本科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 |
金融学 | 本科 | 财政学 | 本科 | |
金融工程 | 本科 |
华中科技大学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不断集聚学术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推行全员聘任制为契机,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目前,学校有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其中,院士1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4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2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5名青年学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学校志愿:
华中科技大学有良好的办学声誉,考生报考踊跃。因此,报考我校应是第一志愿。
2.专业志愿:
①2006年学校新增德语、生物科学、光电信息工程三个专业。2011年新增生物制药专业,全称“纳米技术与生物制药专业”。
②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应注意“拉开档次”,不宜全部填报热门专业。例如:我校的临床医学(八年制)、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同一档次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相差无几,考生填报一个即可。
③对于专业安排,学校实行的是“分数优先”的原则,即安排专业依次考虑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例如:某考生甲的考分为610分,第一志愿为通信工程专业,第二志愿为生物技术专业;另一考生乙的考分为609分,第一志愿为生物技术专业;如考生甲的分数没有达到通信工程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则较之乙先被录取到生物技术专业。
④对于志愿表上“是否服从专业调剂”一栏,请考生务必认真填写。对于无法满足考生所填报的所有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学生,学校在录取时只能按规定退档。
3.学校调档比例:
教育部规定,高校在录取时的调档比例为1:1~1:1.2,具体比例由招生院校向各省、市、区招办提出。考生要注意投档分数线不等于最低录取分数线。我校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档比例一般小于1:1.2。
4.优秀学生推荐表:
为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我校,维护考生权益,我校在中学推荐、学校派人考察的基础上,向考生发放总数不超过招生计划70%的华中科技大学推荐生情况表。推荐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体检、政审合格且专业服从调剂,我校负责录取。同等条件下,推荐生专业志愿优先满足。
5.网上录取:
我校是全国首批12所实行网上录取的高校之一,录取工作严格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部在校内进行远程录取,基本工作程序是:下载各省、市、区招办传送的投档考生名单等信息→下载考生电子档案(包括报名表、体检表等)→根据考生的基本信息决定是否录取并安排专业→上载录取结果→打印并寄发录取通知书。
我校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超过90%。近年到我校招收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电力系统、金融业等行业领先知名企业,其中不少位列世界500强。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