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介绍:四川大学
2015-03-16 12:20
来源:
作者:
办学类型:四川大学普通本科
所在地: 四川
性质类别:综合类
通讯地址: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政编码: 610065
联系电话: 028-86080605,86081605
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华西和江安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四川大学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 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以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和锦城、锦江两个独立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8个博士点,345个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42人。此外,学校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培养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学生。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特聘院士24人,杰出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和讲座教授5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3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6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社科经费4587万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四川大学与42个国家与地区的150余所海外知名大学、教育机构和基金会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相继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九寨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反贫困国际合作中心”等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学校是我国与美国加州大学 “10+10”联盟的10所高校之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实现了“2+2”,“3+1”、“2+1+1”等方式的联合办学,学校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99.75万册;校人文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建有历史文化长廊和校史展览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42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目前,四川大学正抓住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通过构建研究型大学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人才强校计划”、“523”实验室工程建设等,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它不仅蕴含着多种精神之内涵,并且恰巧暗嵌“川大”二字。
它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它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同时它也是四川大学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
它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四川大学人才荟萃,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一方面,学校扎根于中华民四川大学族的文化沃土,成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奏响继承与创造相伴、改革与发展并进的华美乐章。
它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统一。科学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聚集各类知识的涓涓细流,才能最终汇成人类知识的汪洋大海。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又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四川大学学科较全,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融汇、交叉、渗透,从而不断产生边缘、交叉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向着高、精、尖的层次飞速发展。同时,它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不断的兼容并包中,促进多文化因素在广阔的校园时空中交叉渗透、交相辉映,从而永葆学校青春的活力与生机。
江安校区图书馆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
望江校区瑞文楼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四川大学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其前身之一——国立成都高师是六大国立高师之一,是当时西南学区的最高学府。其前身——国立四川大学是全国最早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抗战期间,国立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学术繁荣,被誉为“国立十大学府”之一。1960年,原四川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全国13所全国重点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亲笔为四川大学题写校名。
望江校区明德楼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1978年,以原四川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建立的成都工学院转归中国科学院,并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一起,成为当时中科院直属的3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80年代,成都科大与浙大一起,转归国家教委,是80~90年代国家直属的10余所全国重点工科大学之一,多项核心指标雄踞当时的西南地区高校第1位,是一所工科实力相当显著的全国重点大学。
华西校区钟楼
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78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前身——四川医学院是全国6所医学类国家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原华西医科大学成为卫生部3所医学类211大学之一。原华西医科大学是全国顶尖的医学类国家重点大学兼211大学,是我国牙科学的发源地,享有“远东第一”的美誉,国内的各大学著名口腔医学院,最初大多是由华西人所创建。
原四川大学
1. 历史渊源
原国立四川大学校门原四川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几所近代高等学校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汉代(距今2036年前)开地方高等学校先河的“文翁石室”,近可系及1704年创办的锦江书院和1875年兴建的尊经书院。锦江书院是清代中期典型的古代书院,尊经书院则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创办、经学大师王运主讲的带有改良色彩的新式书院。它们同为清代有名的大书院,培养的学生中,既有经世之才,也有饱学之士。如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中的两位四川人杨锐、刘光第,四川辛亥革命领袖人物吴玉章、张澜等。
2. 近代正源
2.1.四川中西学堂:新式学堂
真正作为近代高等学校的原四川大学,是从1896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的。该学堂是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准于6月18日(农历5月初8日)开堂的,它是当时四川惟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学堂设有英法文科、算学科,学制四年,采用西式教学法,分班上课,实行学分制,生员分“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生至少学12类26门内容深奥的课程,毕业后由川督分发新式中学堂任教,也有少数出洋留学。它与天津大学前身的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公学属同时期、同层次的近代新式高校。
2.2.四川高等大学堂
1902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川督奎俊奉旨将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又奉旨改称为四川高等学堂。她是四川大学的正源。稍后于1905年创办的四川师范学堂,以及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年)、四川农业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与四川高等学堂一起形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
辛亥革命后,四川高等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师范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五大专门学堂分别改称四川公立法政、农业、外国语、工业、国学专门学校。
3. 国立化进程
3.1.国立成都高师:六大国立高师之一
1916年,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当时的全国六大高师之一,是当时西南学区最高学府。
3.2.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高师、公立四川大学
1926年国立成都高师开始分化,其中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又独立组建为国立成都大学,设文、理、法3个学院11个系;师范部分升格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设文、理、教育3个学院11个系、两个专修科。
国立成都大学和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是当时西南地区仅有的两所(也是全国仅有的几所)国立大学,其校址位于当时的成都皇城,即今天的成都天府广场。
原法政、农业、外国语、工业、国学五大专门学校于1927年组合为公立四川大学,设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19个系。四川公立高校形成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三强鼎立的局面。
3.3.国立四川大学——众水归流
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三所学校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
抗战期间,由于地处西南地区中心城市,而且地处抗战大后方,本来就作为国内最早国立大学之一的国立四川大学,群贤毕至,各类学科大师云集,学术繁荣,被誉为当时的“国立十大学府”之一。
历经发展,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文科、理科两个研究所。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13人,副教授53人,讲师79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5057人,占全省大学生数的三分之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4.院系调整
50年代院系调整前,四川大学拥有六大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共几十大学科。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定位为文理综合大学,保留和加强文理学科,其余学科全部调出,四川大学院系调整情况如下:
4.1.四川大学航空系,与清华大学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共同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时国内高校唯一一架研习飞机,现世界仅存2架的“黑寡妇”,1952年随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一并划归北京航空学院)
4.2.四川大学土建铁道专业调往参与组建中南土建学院,后中南土建学院分化为长沙铁道学院和湖南工学院,分别为现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渊源之一。
4.3.四川大学化工、农产等系与兄弟院校组建四川化工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两所化工专业高校之一。
4.4.四川大学工学院剩余部分独立,以其为主体组建成都工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八大主要工学院之一。
4.5.成都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仍名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发展为后来的中科院、国家教委(即今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成都科技大学。
4.6.四川大学政法学院师生400余人调往重庆,与重庆大学法学院共同组建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
4.7.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化四个系的教师26人,学生165人于1952年调整到西南农学院。调出的教授、副教授,有侯光炯、李驹、张文湘、李隆术、刘佩英、刘明钊,赵烈、王道容等。并从西南农学院、云大农学院等调入小部分师生。西南农学院后为西南农业大学,现并入西南大学。80年代初重庆高校共有3个首批博士点,其中之一是西农土壤学博士点,领军人物就是当时从川大调过去的侯光炯院士。
4.8.四川大学农学院剩余部分独立建院,全迁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后为211院校------四川农业大学。彭家元、曾省、程复新、李荫桢、张松荫、佘耀彤、陈之长、刘运筹、王善佺、陈朝玉,杨允奎,杨凤、杨志农、周开达、颜济、夏定友、荣廷昭、郭万柱等川农的顶梁柱级知名教授,基本都可追源至川大农学院时期。人才济济的川大农学院时期为后来的四川农业大学在国家科技奖励等科研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
4.9.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本科部分调往西南师范学院,现并入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的主要优势学科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知名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大多都来自当时的实力雄厚的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如普施泽、张敷荣 、叶麟、何其恺、张增杰等。
4.10.四川大学师范学院专科部分调往当时的四川师院,后该校又分化为四川师院(今四川师范大学)和南充师专(今西华师范大学)。先后担任四川大学教育系主任及教务长的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刘绍禹教授(创建当时西南地区唯一的心理实验室),于50年代调任四川师院院长。
4.11.四川大学地质系调往重庆大学,而后重庆大学地质系全部调出,参与组建成都地质学院,即成都理工大学。
4.12.四川大学地理系,与浙江大学地理组,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共同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4.13.四川大学经济系的彭迪先教授受西南局之委派做为四川财经学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创办了四川财经学院(之后又调回了川大),1951年10月,刘诗白,柴咏,何高著,高成庄,罗经先,税显光和归润章等一批教授随彭迪先教授从四川大学来到了光华园,协助创建四川财经学院(今西南财经大学),1952~1953年,四川财经学院由当时西南地区17所学校的财经系科合并成立。
此外,等等,还有一些个别系科从川大调往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社科院所等科研机构。一些本应加强和保留的文理科,也有不同程度的学科和师资外调。
至此,川大自身只剩下了文、理两大学科,并接收来自重庆大学和华西大学的文理学科,遂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文理科综合大学,归教育部直属。
1960年,四川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全国13所全国重点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大学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抓住机遇,利用自身长期形成的优势,改革传统基础学科,新建许多国家急需的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姓名 任期说明
何维棣 1896-1897
王荣懋 1897-1898
谷绮龄 1899-1900
李尚昆 1901
蔡德耀 1902
袁凯 1902
胡 峻 1902-1909
周 翔 1909-1912
骆成骧 1912-1916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状元,曾任临时议会议长、都督府顾问
周 翔 1916-1918
杨若笠 1918-1919
贺孝齐 1919-1922
吴玉章 1922-1924 杰出的革命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
付振烈 1924-1925
蔡锡保 1925-1926
张 澜 1926-1931 曾任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兆荣 1932-1935
任鸿隽 1935-1937 辛亥革命元老,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 颐 1937-1938 中国首位牛津大学哲学博士获得者、西洋古典哲学研究先驱
程天放 1938-1943 国民党台湾政府首任教育部部长
黄季陆 1943-1949 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
谢文炳 1950-1952
周太玄 1952-1953 著名教育家、生物学家、翻译家、 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
彭迪先 1953-1958 著名经济学家
戴伯行 1958-1962
温建平 1962-1977
康乃尔 1978-1981
柯 召 1981-1984 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鄢国森 1984-1989
林理彬 1989-1994
陈君楷 1994-1997
卢铁城 1997-2003
谢和平 2003-现今
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是文化科技氛围浓郁的一流校园。 望江老校区的宏伟气息,华西老校区的古典气息与新校区的现代气息,相互融合形成了川大独特的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
望江校区大气厚重、宁静安详、人文气息浓郁。气势磅礴的行政楼为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先生设计,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建筑,现已成为川大的标志性建筑。东大门轴线为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之作,体现了工整、严谨和气象万千、明志致远的校园建筑氛围;北大门后形成的行政楼及两旁的教学楼形成的围合空间,体现学校求实、创新的学校办学方针。
华西校区古朴典雅、景色宜人,建筑中西合璧,经历百年风云,见证了上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华西钟楼,又称为钟塔,是华西坝地标性建筑。钟楼上在重锤式机械芯如今已经持续运行了80个春秋。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以钟楼为原点,向南向北延伸为中轴线,主要建筑皆在东西方铺开,形成了大约为品字形的错落有致的格局。
江安校区朝气蓬勃,是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的新型大学校园。校区总体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打破了以往校园轴线对称结构的模式,实行功能分区,将教学、实验、图书、管理类建筑集中在一条全长2.2公里、宽24米的环道内,成为校区的腹地。 一座中国高校最长的步行桥(418米)——长桥,横跨江安河和明远湖上,连接着知识广场和青春广场。
学校建有4个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读者座位数9682个,设有6个多媒体阅览室和35个专用阅览室,馆藏文献699.75万 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千兆校园主干网、百兆到楼、十兆到桌面,11620个宽带接入点,三校区均设有无线网络覆盖区。
学科覆盖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术等12个门类。学校有4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6个本科专业,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6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8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3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学校还是教育部确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专业介绍 | ||||
专业类型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农学类 | 园林 | 本科 | ||
医学类 | 基础医学 | 本科 | 卫生检验 | 本科 |
妇幼保健医学 | 本科 | 预防医学 | 本科 | |
医学技术 | 本科 | 医学检验 | 本科 | |
口腔医学 | 本科 | 口腔修复工艺学 | 本科 | |
法医学 | 本科 | 护理学 | 本科 | |
药学 | 本科 | 临床医学 | 本科 | |
康复治疗学 | 本科 | 基础医学基地班 | 本科 | |
历史学类 | 历史学基础班 | 本科 | 历史学基地班 | 本科 |
考古学 | 本科 | 博物馆学 | 本科 | |
哲学类 | 哲学 | 本科 | ||
工学类 | 金属材料工程 | 本科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本科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本科 | 冶金工程 | 本科 | |
工业设计 | 本科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本科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本科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本科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本科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本科 |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生物医学工程 | 本科 |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 本科 | 通信工程 | 本科 | |
自动化 | 本科 | 网络工程 | 本科 | |
软件工程 | 本科 | 电气信息工程 | 本科 | |
建筑学 | 本科 | 城市规划 | 本科 | |
土木工程 | 本科 | 给水排水工程 | 本科 | |
水利水电工程 | 本科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本科 | |
农业水利工程 | 本科 | 环境工程 | 本科 | |
安全工程 | 本科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本科 | |
制药工程 | 本科 | 轻化工程 | 本科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 | |
纺织工程 | 本科 | 工程力学 | 本科 | |
生物工程 | 本科 | 医学信息工程 | 本科 | |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 | 本科 | 电气信息类 | 本科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景观建筑设计 | 本科 | |
轻工生物技术 | 本科 | 材料类 | 本科 | |
生物科学类 | 本科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本科 | |
物联网工程 | 本科 | 微电子材料与器件 | 本科 | |
文学类 | 对外汉语 | 本科 | 中国语言文化 | 本科 |
新闻学 | 本科 | 广播电视新闻学 | 本科 | |
编辑出版学 | 本科 | 广告学 | 本科 | |
表演 | 本科 | 舞蹈学 | 本科 | |
广播电视编导 | 本科 | 动画 | 本科 | |
美术学 | 本科 | 艺术设计学 | 本科 | |
英语 | 本科 | 日语 | 本科 | |
俄语 | 本科 | 法语 | 本科 | |
汉语言文学 | 本科 | 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 | 本科 | |
法学类 | 法学 | 本科 | 国际政治 | 本科 |
理学类 | 物理学基地班 | 本科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本科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本科 | 数学基础班 | 本科 | |
物理学 | 本科 | 应用物理学 | 本科 | |
化学 | 本科 | 应用化学 | 本科 | |
微电子学 | 本科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
信息安全 | 本科 | 材料物理 | 本科 | |
材料化学 | 本科 | 生态学 | 本科 | |
环境科学 | 本科 | 生物技术 | 本科 | |
生物科学 | 本科 |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 本科 | |
数学类 | 本科 | 数学基地班 | 本科 | |
化学类 | 本科 | 生物学基地班 | 本科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本科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
电子信息科学类 | 本科 | 水利类 | 本科 | |
土建类 | 本科 | 物理学类 | 本科 | |
化学基地班 | 本科 | |||
管理学类 | 电子商务 | 本科 | 管理科学 | 本科 |
工业工程 | 本科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本科 | |
工程管理 | 本科 | 市场营销 | 本科 | |
旅游管理 | 本科 | 会计学 | 本科 | |
财务管理 | 本科 | 公共事业管理 | 本科 | |
行政管理 | 本科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本科 | |
土地资源管理 | 本科 | 档案学 | 本科 | |
图书馆学 | 本科 | 信息资源管理 | 本科 | |
工商管理类 | 本科 | 工商管理 | 本科 |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物流管理 | 本科 |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本科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 |
国民经济管理 | 本科 | 金融学 | 本科 | |
财政学 | 本科 | 金融工程 | 本科 |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特聘院士24人,杰出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和讲座教授5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3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6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社科经费4587万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根据国家规定,学生入学须交纳学费和住宿费等费用。按照属地化原则,我校按四川省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学杂费。每年公布招生计划的同时公布收费标准。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