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重庆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重庆高中>正文

高校介绍:西南财经大学

2015-03-16 12:22

来源:

作者: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四川

性质类别:财经类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55号

邮政编码: 610074

联系电话: (028)87092355 (028)87099171 87099172 (028)11688188(24小时自动语音电话)

电子邮箱: zhaoban@swufe.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swufe.edu.cn

招生网址: http://news.swufe.edu.cn/newsapi/zb/

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正门(北门)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由光华、柳林两个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打造现代化大学校园,目前已完全实现了主校区的办学功能。学校建校初期由国家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三次创业,玉汝于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长期坚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原则,着力构建院校二级管理、校—院—系(所)三级架构的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发展,激发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活力,充分调动教师致力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7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设有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2008年,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 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的“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8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学校现有教职工1656人,其中教师1030人,有教授174人、副教授264人,博士生导师159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55人、讲座教授23人、课程教授15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新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819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硕士研究生4920人,博士研究生990人。
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教育机构、知名大学、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加快了学校融入国际经济管理教育的步伐。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合作方面,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 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国内合作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了“支付结算研究中心”、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也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非常重西南财经大学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弘扬,结合学校设学光华、柳林的实际,汲取巴蜀文化精华,发扬开放包容的西财精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光华讲坛”为代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学生先后多次荣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冠军或一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近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行榜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征程路漫漫。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动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重点抓战略、抓人才、抓文化、抓资源,进一步强化危机与进取意识、质量与创新意识、改革与发展意识,始终坚持走国际化、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到2010年初步建设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介绍
专业类型 专业名称 专业层次 专业名称 专业层次
工学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本科 经贸英语方向 本科

英语 本科 新闻学 本科
法学类 法学 本科 社会工作 本科
理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统计学 本科
管理学类 管理科学 本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工商管理 本科 市场营销 本科

会计学 本科 财务管理 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旅游管理 本科

电子商务 本科 行政管理 本科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 本科

物流管理 本科 国际商务 本科

审计学 本科

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财政学 本科

金融学 本科 保险 本科

金融工程 本科 税务 本科

经济学基地班 本科 国民经济管理 本科

投资学 本科

大师铸大学,大器方乃成。学校现有教职工1656人,其中教师1030人,有教授174人、副教授264人,博士生导师159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学校坚持“引进为要、培养为重,凝聚为纲、创业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开发,构建财经学科人才高地。采取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人才,学校领导多次率团赴海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引进全职海外博士55人、讲座教授23人、课程教授15人,开创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体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07年起,特聘6名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有关学院院长。推进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着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科研学科建设

学校大力西南财经大学推进重点学科的突破、优势学科的跨越、支撑学科的崛起、新兴学科的培育,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金融学科群。

学校现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及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41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75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6个硕士专业学位)柳湖之畔,32个本科专业,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国内唯一以“中国”冠名的国家级金融研究机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以及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教学与科研机构。

学校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战略主题,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主线,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着力重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

协同创新中心

国内第一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国内首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07月22日,由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联合组建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现代经济学为协同枢纽,提升现代经济学协同创新能力。

“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由三所高校的经济学院共同打造,集聚国家统计局、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美联储、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已达成初步意向的协同单位的创新资源,凝聚海内外的研究力量,促进学科与学科的协同、国内与国际的协同、理论与实践的协同,破解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为中国重大经济决策提供研究建议,为国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经济学人才,打造国家急需的世界一流经济学科。

国内第一个金融类协同创新中心国内首个金融类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8月25日,由西南财经大学牵头,国家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及武汉大学等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在成都宣布成立。中心基于国际政治经济重构,瞄准国家金融改革发展急需破解的重大问题,发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和中国人民大学相关学科综合优势,整合国内外高校、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创新资源,探索重大金融问题协同研究、拔尖创新金融人才协同培养的体制和机制,促进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为我国经济和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政策支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金融政策和金融理论研究中心、金融人才培养基地、金融文化传播阵地。

学校坚持“西南财经大学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校徽究优势,着力研究国 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经济与管理研究院(RIEM)、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9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 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标项目数量位居全国财经院校前茅。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是西部地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每年都要举办和承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 “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中德货币政策研讨会”、“香港经济学年会”、“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中国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经济学家》期刊:学术质量排行榜全国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期刊第二。

《财经科学》期刊:2012年转摘数名列全国经济类院校学报之首。

学校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32张)大平台。引进“海外名师”和“高层次文教专家”等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大学、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携手全球行业巨头,建立与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合作的“金融服务中心”、与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AVIVA)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日本冈三证券(Okasan Securities)共建“金融实验室”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并与花旗银行(Citibank)、汇丰银行(HSBC)、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澳新银行(ANZ Bank)、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三井住友海上保险(Mitsui Sumitomo Insurance)、住友商事(Sumitomo)等进行合作。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莱因哈德·施尔顿(Reinhatd Selten),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先后到访该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西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获批“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全国仅30个),是全国财经类院校中唯一入选单位。

大学聚大师,大师铸大器。在学校波澜壮阔的历程中,胡适、周有光、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谢霖、陈豹隐等大师曾于此著述立言;彭迪先、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王叔云、刘诗白、曾康霖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传道授业。学校以“普天之下是我的领地,世界学者是我的知音”的气度和胸怀,以超常规举措面向全球广揽英才,引进全职海归博士150余名,特聘海外院长9名,特聘讲座教授和课程教授100余名,形成了海外人才的“群聚效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1人,有教授189人、副教授342人,博士生导师252人。还聘请了486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教师中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29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入选6人,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1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3人。

陈豹隐原西南财经大学教务长,1956年评为国家一级教授。《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译者和早期传播者,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南陈北马(马寅初)”

谢 霖中国会计改革的先驱,中国会计师制度的拓荒者,中国第一个注册会计师

彭迪先治学务求真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信用理论专著的作者

梅远谋留法博士,马寅初特聘金融学者

汤象龙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与著名史学家吴晗等发起成立史学研究会,任会长。足足花了18年时间完成经济史学巨著《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

杨 声知我者多以“学者”待我

杨佑之首尾就烹 保护弟子

刘洪康大师风范勉来者,主编中国第一部《人口手册》,主编中国第一部大型人口专著《中国人口》

刘诗白不做书斋的学者,是我国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

王叔云德高望重一学者,中国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创立者

吴世经学贯中西 德被后人,是在中国普及市场营销学的开拓者之一

许廷星“国家分配论”创立者

刘心铨把毕生献给统计事业

左治生 遍尝人世五味 探究人生精华

刘开扬心系杜诗的古典文学教授

吴忠观 我国人口经济学的拓荒者,首先提出并论证了建立和发展质量人口学的必要性

曾康霖 师道之高品 学问以穷究,“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赵国良 强国系诚志 兴邦苦勤身

何泽荣 致力于涉外经济专业建设

袁文平 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端者

蒋明新 注视管理学前沿

郭复初构建自己的财务理论体系

刘邦驰 财政金融理论的耕耘者

郑景骥国家课题专业户

刘锡良唱响金融学苑的丰收歌

张桥云 专心学术 一心育人

林 义 与世界最强音对话

丁任重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赵德武 默默耕耘身边的世界

王国清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张合金 构筑金融与财政的复合研究平台

卓 志 做实事 出精品

经济与管理研究院(RIEM)院长、经济学院院长:甘犁(长江学者)

甘犁教授,1987年获得清华经管学院学士学位,1998 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及统计学硕士学位。甘犁教授长期从事应用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法登教授,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任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终身性职务),以及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员。

金融研究院院长:Philip H.Dybvig(长江学者)

Philip H.Dybvig教授于198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工作,曾任美国西部金融学会《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杂志编辑等学术职务。作为国际知名学者,他长期从事金融教学与研究,在银行理论、资产定价、利率理论、公司治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关于银行挤兑的开创性研究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对银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方面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研究成果被认为“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他本人也得到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尊敬,被认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力的竞争者。

金融学院院长:刘俊(长江学者)

刘俊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大物理系后公派至美国留学深造;1991-1993年,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取得博士后学位,并于1994-1999年间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1999-2005年,刘俊教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助理教授;2005年以后,成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商学院教授。刘俊教授在物理学和金融学领域均有高深造诣,其对资产定价、风险投资方面的研究享有国际声誉。他曾于2005年获得美国顶级杂志颁发的最佳论文奖。

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陈滨桐(长江学者)

陈滨桐教授,沃顿商学院博士,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198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船舶结构与海洋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双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系统工程系硕士。1990年12月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运筹与信息管理系博士,师从沃顿商学院院长Harker博士。

陈教授长期从事于管理科学与运筹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优化理论与技术以及在生产,后勤,和供应链领域的应用。共发表SCI检索论文31篇,其中很大部分刊登在该领域顶尖级杂志上。论文涉及多个研究方向,特别是对均衡优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包括首先提出优化领域里经常使用的“Chen-Harker-Kanzow-Smale”磨光函数。据统计,有5篇论文入选10年间全世界高引用率数学论文;全部论文累计被SCI他人引用300余次。2006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地基金)。现任《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生产和运作管理)》杂志编委。

保险学院院长:赖志仁

赖志仁教授,1981年获得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决策科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风险管理、保险及金融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商学院金融与管理科学系主任,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ARIA)副主席(此为有史以来首位非美国籍当选者)。

赖教授长期从事风险管理与保险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领域为保险与财务,研究主题包含效率分析、专属保险、证券化、核保循环、代理理论、资本结构决策与红利政策等。在国际保险学术研究领域,堪称华人中的佼佼者,学术论文曾发表于风险与保险领域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且屡次获奖,如2003年Western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纪念Donald Hardigree 最佳论文奖、2001年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最佳论文、2000年英国精算学院Brian Hey Prize 、1998美国产险精算学会论文奖等。

会计学院院长:叶建明

叶建明教授,芝加哥大学统计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会计学博士,任美国纽约城市大学Baruch学院会计学副教授(终生教职)。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在国际公认的统计学与会计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Annuals of Statistics,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他提出的模型广义自由度概念解决了自从现代统计学创立以来一直困惑统计学界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度量模型选择与数据寻矿对模型弥合度的影响,并给出一个简单优雅的解决方案。叶教授现任统计学顶级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的Associate Editor。叶教授的研究兴趣转向会计与财务分析,专注于实证会计与财务分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林漳希

林漳希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198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经济学硕士(1996)与信息系统博士(1999)。任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 商学院信息终身教授,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高级分析与商务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外工作期间,积极促进中美欧信息系统研究交流与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是在中国最早推动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远程教育的学者之一(1995),曾任第一、二、三、四届中美电子商务研讨会美方主席,2006年国际电子商务学术大会(ICEC) 程序委员会主席,2007年首届中国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EPECC) 共同主席,2008年信息管理中国夏季研讨会(CSWIM2008)主席;共发表各种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2003年以来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近20篇。研究领域与方向: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数据挖掘与精确营销,中国IT发展战略与机会研究,人工智能与知识管理。

国际商学院院长:刘夏明

刘夏明教授,经济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研究专业包括国际经济,国际商务,跨国公司理论等。1981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1984年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学硕士,1991年获英国Strathclyde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国际商务方向教授。曾分别在英国Abertay Dundee大学和英国Aston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和国际经济方向高级讲师,之后在英国萨里(Surrey)大学担任教授。

经济数学学院院长:吴志坚

吴志坚教授1984年获北京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84年~1985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0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现任阿拉巴马大学数学系主任、终身教授,美国数学协会会员、阿拉巴马大学Ambassador成员,其研究领域包括复分析,调和分析,算子理论和泛函分析,金融数学、教育学等,特别在算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收费标准: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同招生计划一并公布。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课程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在线咨询
 课程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