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网>重庆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重庆高中>正文

高校介绍: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16 14:45

来源:

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已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
学校由3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体占地面积1070亩,建筑面积约636655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共设有12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3957人,全日制研究生5631人(其中博士656人),高职生1149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6000余人,留学生363名;有教职工18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正、副教授650人,两院院士9人,国家“”引进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讲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7人。
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自主设置),104个硕士点,44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5门。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5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2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50302万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获专利授权336项,发表论文2111篇。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80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经与20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海外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及竞赛等在内的30多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2012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266名。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2012年在校外国来华留学生363人次,其中学历生144人。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列为全校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2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34%,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98.60%。
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相关数据统计日期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

概况历史沿革师资力量

有教职工 1791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65 人,正、副教授 615 人,两院院士 9 人,国家 “ ” 引进专家 2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 8 人、讲座教授 1 人, “973” 首席科学家 3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47 人。

就业状况

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设立的各专业社会需求较旺,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大放异彩。多年来,我校已经为社会提供了十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的负责人,有的成为两院院士、科学家,有的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或各个单位的骨干力量。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我校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有序的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沿着“科学、系统、纵深”的方向不断发展,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广大毕业生成为了推动和服务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为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把高校毕业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锐意改革,有序的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就业指导为主线,扩大就业服务内容,占领毕业生就业主体单位市场,提高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为全面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注重对全体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一方面,针对在校生实施“雏鹰助飞计划”,帮助学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好心理上、能力上、知识上的准备。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教育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能力,了解个人兴趣特长爱好。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工作动机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就业目标。培养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充分了解就业政策;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我校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在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各学院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工作质量为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特色就业活动。各学院走出学
校,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开拓本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我校2007年共召开大型供需见面会4场,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会240余场,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校2007年10月建成近1000平方米的新毕业生就业中心,包括招聘大厅、报告厅、面试室、办公室和资料室,在硬件设施上达到了一流的水平,完全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广大毕业生的各种需求。就业机房配备了新的电脑设备,供毕业生上网查询就业信息和网络远程求职。
学校毕业生近年来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接近30%,就业率在95%以上,出国率6%以上。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列为全校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11 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97.74 % ;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 97.08 %。

重点专业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学和化工过程机械 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应用化学、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工业自动化、化工过程机械、管理工程等 13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享有盛誉;一批新兴学科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功能材料、制药工程、通信工程、安全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材料学,化学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生活食宿条件

新东方重庆学校微信(微信号:xdf_cq)

最新考试资讯、教育新闻,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课程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在线咨询
 课程预约